2023-3-6
重癥醫學科(ICU)作為救治危重癥患者的“最后防線”,其建設與發展歷來備受國家關注。2023年,全國多地的政府工作報告將“新建ICU床位”“爭創國家醫學中心”(包括重癥醫學專業)等列入年度健康目標,這意味著“重癥醫學資源擴容”將迎來新契機,如何依據國家重癥醫學中心設置標準,構建科學完善的重癥救治流程也將成為打造重癥醫學高地的重要課題。
01
ICU“雙中心”建設
對診療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2022年10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國家重癥醫學中心和國家重癥區域醫療中心設置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明確規定了重癥醫學“雙中心”建設的基本條件、診療能力、信息化水平等內容,其中包括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分(APACHE II)>15分患者收治率、膿毒癥、急性腎損傷(AKI)等指標/疾病的管理要求。
APACHE II反映ICU患者的病情危重程度(>15分歸屬為重癥),>15分患者收治率的高低可體現ICU功能定位及資源是否得到合理利用。該指標于2015年就被納入重癥醫學專業醫療質控指標中,《標準》將其設為基本條件之一再次凸顯了該指標管理的重要性,也提高了申報“門檻”。根據2021年國家醫療服務與質量安全報告,2020年全國3919家醫院的重癥專業“APACHE II評分≥15分患者收治率”均值為49.57%,說明仍有相當一部分醫院未達到《標準》中要求的50%以上,原因與臨床APACHE II評估不足、管理滯后等因素相關。
截自:國家重癥醫學中心設置標準
此外,《標準》在“診療能力”方面,提出要建立包括膿毒癥、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和急性腎損傷(AKI)等的重癥救治流程。這些不僅是ICU的重點病種,也是ICU患者的重要死因,相關診治指標已被納入三級醫院評審、單病種質控等重要考核中,促使醫院做好疾病防治,改善患者預后。如重癥醫學專業的15項醫療質控指標中,有2項與膿毒癥相關;2022年、2023年的國家醫療質量安全改進目標均納入了“提高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療完成率”。
與膿毒癥診治相關的國家文件要求
進入ICU的患者病情普遍復雜多變,相關疾病的管理強調早期識別、動態評價和及時救治,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收集和監測海量的患者數據。根據相關文獻統計,在ICU醫療監控記錄中可能涉及高達236項不同的數據變量。這遠遠超出了臨床醫生的控制范圍,難以實現病情變化及進展的精確評估。
對此,《標準》強調要建設高水平信息平臺,平臺建設要達到電子病歷5級、互聯互通4級的水平,實現醫院內部信息的整合,能夠為臨床、科研、教學和管理提供信息支撐。另外,國外一篇文獻指出,ICU是醫院最適合數字化轉型的病房。運用人工智能可彌補循證醫學在ICU應用的局限性,有助于醫院實現《標準》提出的“保證重癥患者臨床救治的均質化”。
02
提前4天發出預警
ICU是“最適合數字化轉型的病房”
ICU之所以是“最適合數字化轉型的病房”,原因在于其運用大量的監測系統,分秒不斷地收集患者的呼吸、血流動力學等數據,通過AI對這些數據進行實時的關鍵特征挖掘,可快速推算出患者的APACHE II分值、序貫衰竭評分系統(SOFA)分值等關鍵指標,在輔助臨床醫生進行疾病早期識別、準確判斷、及時診療等方面起著決定性作用。
以惠每ICU CDSS對膿毒癥的管理為例,其利用AI技術打通患者在院數據,實現了患者住院期間膿毒癥篩查指標、診斷指標(如SOFA分值、感染指征)的持續監測與及時預警,并按指南建議醫生對膿毒癥患者早期啟動腸內營養治療、使用高流量鼻導管吸氧等治療方案,從而建立起膿毒癥的規范管理流程。
面對ICU的診療特點與需求,惠每ICU CDSS還構建了覆蓋APACHE II、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急性腎損傷(AKI)等指標/疾病的閉環質控流程,持續賦能重癥??颇芰μ嵘?。其中,針對AKI尚缺乏通用預警模型的現狀,惠每科技與三甲醫院專家協作,基于真實世界數據與AI算法建立了AKI預警模型,該模型在預警高?;颊叩腁UC達0.935,靈敏度為87.2%,特異度為88.8%,可幫助臨床實現準確、及時的AKI高?;颊吆Y查。
AKI預警模型性能
根據某三甲醫院2022年8月的系統應用驗證,17例院內發生的AKI中,CDSS提前預警了16例可能存在AKI風險,提前預警的中位數是4天(較臨床確診時間)。通過重癥疾病的早期預警可幫助臨床更好地控制疾病病情的惡化。同時,將這種人工智能方法應用到非ICU科室,也可面向全院挖掘APACHE II>15分的重癥患者,縮短其進入ICU救治的時間。
國家重癥醫學“雙中心”的設置標準,實質上也是重癥專業“高質量發展”的標準,推動學科向更科學、更規范、更智慧的方向深入。在這過程中,應用AI技術建立評估智能化、管理程序化的新型醫療服務模式,給予臨床有效的預警和治療指導,將是重癥醫學必然的發展趨向。
【CDSreport 作者招募】
成為我們的
合作伙伴